大河之北·河北人文地理解读
【阅读提示】
河北,一直具有“南下北上”“东出西联”之利。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为河北商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便利,自古至今,孕育出重要的商道、商帮和商品集散市场。历史上,连通中俄的国际商道张库大道上,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大运河上,都有河北商人的身影。声震东北的“呔儿商”、走南闯北的武安商帮、随时代成功转型的高阳布商等,是近代河北商业的重要代表。依托地方传统特色产业,皮毛之都辛集、药都安国等地,成为闻名全国的商品加工和集散市场。商道、商帮和市场,共同勾勒出河北近现代的商业图景。
大运河: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
2021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泊头市。在胜利桥南约200米的大运河河道内,几名施工人员正冒着严寒,将一根根木桩打入淤泥之中。这并不是普通的河道施工现场,而是一场争分夺秒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十几天前,清淤施工队在这里挖出几块巨大木板,经文物部门判定是沉船遗骸。发掘工作随即展开,先在沉船周围打一圈木桩,围绕沉船插入木板,在船底部插入钢板,将沉船整体吊装上岸,移入室内细致清理。一艘长16.5米的明代商船随着清理一点点露出,随船出土的还有酱釉罐、龙泉窑青瓷罐、黑釉灯盏、定窑白釉碗等10余件完整瓷器和部分碎瓷片。“船上既有产自浙江龙泉窑的瓷器,又有产自河北定窑的瓷器,这是当时中国大运河货运南北的缩影。”沧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郑志利说。中国大运河,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总长3200公里,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国古代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它是连通中国南北最重要的商道。
大运河河北段,全长530多公里,约占中国大运河全长的六分之一。这530多公里的河道,不是同时建成,建造时间从东汉204年的人工运河“白沟”开始,到1293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为止,前后历经1000多年。1293年,大运河经历了一次“截弯取直”的重要改道。改道前是隋唐时期修建的隋唐大运河,从余杭(今杭州)经洛阳北上至涿郡(今北京西南),洛阳以北段称永济渠;改道后,运河不再经过河南,而是从山东开凿新河道,直接连通北京,称京杭大运河。表面看,大运河河北段线路变动不大,只是微调:邢台临西至天津的永济渠,依然是后来京杭大运河的主线。临西上游的永济渠,虽变身为京杭大运河支流,但仍是冀南通往京津的水上要道。
然而,这次“微调”对河北意义重大。它直接提升了河北段大运河的商业地位——因为元代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城市北京,从北部边塞重镇变为国都。元代定都北京后,河北成为畿辅。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成为这条沟通南北“黄金水道”的重要河段。2021年10月9日,沧州东光,谢家坝。站在运河河道内,长218米、高5米、厚3.6米的谢家坝,给人一股坚不可摧的雄伟气势。距离谢家坝不远处,是新建成开馆的谢家坝水工智慧博物馆。馆中一张谢家坝坝体剖面图,清晰展示了大坝的内部构造。谢家坝,也被称为糯米大坝,它的坝体是由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而成,夯土下面是毛石垫层,毛石垫层下面的地基要打入柏木桩,使大坝牢牢抓住大地。谢家坝一带,地处运河急弯险段,水流湍急,历史上曾多次决口,但自从清末修筑谢家坝后,这一河段再也没有出现决堤。
事实上,在大运河修建的漫长岁月中,新修或加固大坝、修建水闸或泄洪的减河、清理河道淤泥,日常的运河维护工作从没有停止过。
为什么历朝历代都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疏通维修河道,保障大运河的畅通呢?最重要的,是一笔经济账——在古代水运运输成本远低于陆路运输。明代宝坻县令袁黄曾在《皇都水利》中写道:“运白粮自苏松至张家湾凡三千七百余里,自湾抵京仅六十里,而水运之舟价与陆运之车价略相当,是六十里之费抵三千七百里之费也。”粮食从苏州一带运至天津张家湾的运河水路是3700余里,而从张家湾陆运进北京城才60里,但两者运价几乎相当。
水运的成本优势显而易见。水运不仅运量大、成本低,受气候影响也更小。古代没有柏油路,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车马难行,而恶劣天气对水运影响较小。其实,在南北运输中,除了陆路运输和运河外,海运也是一种选择。元朝定都北京后,实行的就是“海河并行,海运为主”的方略。但海运受季风和洋流影响很大,南方船只只能在春夏季节北上,然后在秋冬季节南下。虽然运输速度很快,但受季风影响,通航时间只有半年多。而且,由于气象预报系统不完善,海运的风险要大于运河,一旦遇上恶劣天气,便有船毁人亡的风险。因此,权衡海运和运河航运的利弊,加之明代采取封关禁海政策,运河航运彻底取代海运成为中国南北水运大动脉。
2012年8月16日,沧州博物馆,“大运河北”展厅。“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站在展厅入口的中国大运河线路图前,一位游客自南向北,数着大运河流经的河北5座设区市。在5座城市里,沧州是唯一一座大运河穿主城区而过的城市。这并非偶然。事实上,如今沧州市区位置的选择,和大运河的兴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隋代大运河的开凿使得沧州成为南北往来的要冲、水旱两路的咽喉。之后,两岸商贾云集,沧州城依运河而兴旺昌盛。“元末明初,位于运河东岸的沧州旧城开始衰败,临近运河的长芦镇依靠贯通南北的运河漕运,逐渐成为新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曾参与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郑志利说。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沧州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五月徙于长芦。”长芦,位于大运河西岸,今天的沧州城,就是在长芦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繁忙的运河航运上,主要流通着哪些商品?京杭大运河,在明代又称漕河。漕粮,明清两代,是大运河上最重要的货物,每年都有约400万石漕粮经沧州运至北京。京杭大运河也成为明清时期国家的经济命脉。不过,漕粮运输是官方行为,南北民间物资的贸易往来,才是激发大运河活力的最大力量。2021年9月21日,沧州。正值金丝小枣收获的季节,沧县高川乡北马坦村果农张文荣早早来到自己的枣园,开始和雇工们一起打枣。她拿着手中的细竹竿,游走在树枝和树叶之间,似乎没费多大力气,一颗颗小枣就纷纷散落在地上。张文荣弯下腰,把它们一一拾进筐里。通过现代物流的高效运输,不久之后,这些有着独特风味的金丝小枣,将出现在中国20多个省(市、区)的大型超市和东南亚、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事实上,早在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沧州枣就依靠运河南下北上,打开了南北市场。“沧州枣最早的市场,在沧州城西大运河西畔,在明末清初已经有一定规模,通过运河,北上京城,南下江浙闽粤,是远近闻名的运河特产。”郑志利说。曾经通过大运河南下北上的,不止水果。北方的小麦、棉花、砖石、生铁、粪肥、皮毛、煤炭,南方的稻米、丝绸、茶叶、瓷器、盐、竹器、木料……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中国南北互通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