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千里,漕运四通——邯郸
2021/05/19邯郸境内现存大运河主要流经邯郸东南部魏县、大名县、馆陶县等地。邯郸境内的大运河历史悠久,发端于三国时期的白沟,兴盛于隋唐时期的永济渠,取直于宋元时期的御河,定形于明清至今的卫河、卫运河,先后流经邯郸南部和东部的魏县、大名、馆陶,是中国古代运河的肇始地之一。
在历史上,邯郸境内的大运河主要有三国、隋唐、明清三个发展时期。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军事斗争的需要,开凿、疏通了一些运河,在邯郸境内主要有白沟和利漕渠。隋唐时期主要修建了北通涿郡的永济渠。明清时期,当时运河自河南内黄旧县城西进入邯郸市后,横穿魏县、大名、馆陶三县,后来由于漳河南徙,河水改道,其一段逐步形成现在横贯邯郸市东部的卫河和卫运河。现在该河已改由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楚旺镇进入邯郸市,在魏县与濮阳市南乐县交界进入大名县,经大名县龙王庙镇、金滩镇、红庙乡、营镇乡进入馆陶县,沿馆陶县与山东省聊城市界北行。
随着运河漕运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沿岸催生和哺育了一批城镇的诞生。邯郸东南的邺城、大名府及馆陶等因运河而兴,也因运河改道而逐步衰落。608年,随着永济渠的开通,魏州城即后来的大名府城(今大名县东北大街乡一带),得运河之利和漕运优势,迅速崛起。北宋时期,大名府升为陪都。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利用一部分隋唐原有运河渠道和某些天然河道,裁弯取直,形成了京杭大运河。这一区域的运河主航道东移至山东临清,不再从邯郸穿境而过。
明朝从南京移都北京后,卫运河漕运开始兴盛。各州县的贡粮等物品,通过卫运河运抵北京,当时在漳、卫河汇合处设有皇粮装卸点,岸上库房林立,今馆陶县徐万仓村名盖出于此。清定都北京后,曾把三藩、河务、漕运列为国家三大要事。据《馆陶县乡地图志》载,康熙帝南巡途经馆陶,时值卫运河漕运繁忙,商船云集,致使舟阻河滩,只得停靠清凉寺岸(今丁圈村西)。清朝后期,虽然官方漕运一度停摆,但民间水运仍很兴旺,当时仅在馆陶境内就有渡口7处。
大运河也在邯郸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物遗存,初步统计有16处,包括临漳邺城遗址、临漳曹操拴马桩、大名五礼记碑、大名府古城墙、大名山西会馆旧址、大名卫河船渡、大名狄仁杰祠堂碑、大名石灰窑旧址等。现邺城遗址、大名府遗址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邯郸与运河结缘始于三国曹魏时期。官渡之战后,曹操为了保粮草运输,在黄河与邺城之间开凿了白沟,使得许都(近河南许昌市)经白沟能够直达邺城;占据邺城后,又先后兴建邺北城和邺南城。白沟即这一区域永济渠的前身。
虽然这段运河的肇始实际上成为邯郸天下名都地位的终结,但这一段运河也给邯郸的历史文化带来了别样风情,使得邯郸在中国大运河文化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 张秉政 出版方:时代华文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