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
河北首次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将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将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河北首次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大运河东光段航拍图河北日报3月30日讯(记者崔丛丛、周洁)今天上午,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这是我省第一部关于大运河的专项法规,填补了大运河法治保护的立法空白, 【详情】
03.30 2022
《中国大运河(河北沧州段)遗产保护规划》
2010年3月3日,经河北省沧州市人民政府第四十二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大运河(河北沧州段)遗产保护规划》,标志着沧州市大运河遗产依法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大运河(河北沧州段)遗产保护规划》是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编制完成。规划分保护规划文本、保护规划图纸、保护 【详情】
03.03 2010
《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沧州市提出,要切实搞好顶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六大类19个专项任务。至2020年底,主城区段全部、城区以外具备条件的河道完成清淤疏浚。至2021年,文化遗产实现应保尽保,绿色生态廊道初步建成。至2022年,实现主干河道正常来水年份全线有水, 【详情】
10.20 2020
《中国大运河河北段遗产保护规划》
《中国大运河河北段遗产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并由河北省政府批准公布实施。省政府要求,大运河沿线各市、县(市、区)要将《中国大运河河北段遗产保护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在编制城镇等规划与之相关的规划中,要注意与本规划的衔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妥善解决土地利用调整、道 【详情】
08.24 2012

运河今朝媒体行⑥l运河古梨第一乡 产业增添新“钱”景

2021/06/04
来源:长城网

在辽阔的冀南平原东北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西岸,坐落着“运河古梨第一乡”——阜城县刘老人村,每年4月初,村北的百年老梨园内,5000多棵古梨树铁干嶙峋、虬枝如龙,梨花竞相盛开。

刘老人村地处阜城、东光、泊头三县交界,全村耕地面积3750亩,其中梨树面积3000多亩,光百年以上老梨树就有5000余株。靠着梨果种植,刘老人村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工作动态-01.jpg

梨品荟萃园内种植的百年梨树。长城网记者 段维佳 摄

“4月来看梨花,从7月到11月都有梨吃。我们还对鸭梨进行了深加工,开发出梨汁、梨酒等产品。靠着这些梨树,全村过上了好日子!”阜城县霞口镇刘老人村党支部副书记刘风义笑着说。

刘老人村梨韵广场东侧有一处池塘,因其形状似梨,故称“风韵梨塘”,走过东西连接的木桥,就是占地40余亩的梨品荟萃园,这里汇聚了名优梨果60多个品种,其中小酸梨、疙瘩面、小糖梨、秋梨、脆梨等5个品种为世界仅存的特色果品。

而这些老梨树,曾经由于化学肥料过度使用,造成品质接连下降,甚至一度遭遇“砍树”。“果子摘下来一尝,没有鸭梨味了,谁还会买?”为了走出老梨树的困境,村两委多方谋划,一定要保护好祖辈留下的“金饭碗”。

工作动态-02.jpg

梨文化博物馆展出的鸭梨模型。长城网记者 段维佳 摄

2011年,刘老人村成立梨果产业合作社,改分户经营为统一规范管理,严格按照标准化、产业化、无公害化模式进行生产,精施有机肥,终让百年老梨枝再展嫩芽,焕发生机,梨果品质有了极大提升。

鸭梨虽然是传统产品,但存在着品种单一、产量不高等问题。对此,刘老人村积极外出“取经”,引进了黄金梨、丰水梨等新品种,并大力推广密植梨种植技术,使得梨果品种和产量都有了极大提升,高端果品占比明显提高,有效满足了市场需求。

2015年,刘老人村又与北京多维集团合作,规划了占地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流转包括刘老人村在内的周边村土地近万亩,全力打造集观光、采摘、旅游、深加工于一体的高科技示范园区。

工作动态-03.jpg

刘老人村开发出的梨酒产品。长城网记者 段维佳 摄

为利用好梨果资源,延伸产业链条。近年来,刘老人村陆续成立面粉厂、木器加工厂等十几家企业,对鸭梨、梨木等相关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出梨汁、梨干、梨酒、梨花茶、梨木家具等产品,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群众收入。同时,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与京东商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高端梨果“百年老梨”全部网上售卖,为刘老人村的梨果产业增添新“钱”景。

“现在村民能挣两份钱,一个是土地流转的地租,一个是去梨园务工,或者到外地打工。相比过去,大家的收入着实涨了不少。”刘风义说。

据悉,刘老人村农业总产值450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已达12500元,年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

梨果产业不仅富了百姓,更美了乡村。

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灰瓦白墙的新民居井然有序,休闲广场上文体器材一应俱全。近年来,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刘老人村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整修道路、粉刷墙体、铺设广场、新建游园,通上自来水、旱厕改水厕……“农村美如画、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工作动态-04.jpg

梨韵广场。长城网记者 段维佳 摄

“春赏梨花千顷雪,夏听野雉伴涛鸣,秋尝脆梨观红叶,冬览虬枝挂雾凇。”如今,刘老人村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百年梨园”为基础,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运河文化和梨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了梨文化博物馆、村史文化展馆等八景十园二十八处景点,全力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古风梨韵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