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
河北首次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将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将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河北首次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大运河东光段航拍图河北日报3月30日讯(记者崔丛丛、周洁)今天上午,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这是我省第一部关于大运河的专项法规,填补了大运河法治保护的立法空白, 【详情】
03.30 2022
《中国大运河(河北沧州段)遗产保护规划》
2010年3月3日,经河北省沧州市人民政府第四十二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大运河(河北沧州段)遗产保护规划》,标志着沧州市大运河遗产依法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大运河(河北沧州段)遗产保护规划》是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编制完成。规划分保护规划文本、保护规划图纸、保护 【详情】
03.03 2010
《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沧州市提出,要切实搞好顶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六大类19个专项任务。至2020年底,主城区段全部、城区以外具备条件的河道完成清淤疏浚。至2021年,文化遗产实现应保尽保,绿色生态廊道初步建成。至2022年,实现主干河道正常来水年份全线有水, 【详情】
10.20 2020
《中国大运河河北段遗产保护规划》
《中国大运河河北段遗产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并由河北省政府批准公布实施。省政府要求,大运河沿线各市、县(市、区)要将《中国大运河河北段遗产保护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在编制城镇等规划与之相关的规划中,要注意与本规划的衔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妥善解决土地利用调整、道 【详情】
08.24 2012

[我为群众办实事]运河今朝媒体行⑦l吴桥:杂技之乡 打造运河特色节点城市

2021/06/03
来源:百度转自 长城网

中国大运河,萌芽于春秋,形成于隋朝,兴盛于唐宋,取直于元代,滔滔奔流2500年,纵贯南北1747公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

河北段大运河包括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并包括按照国家规划统一纳入的雄安新区白洋淀与大运河连通部分,河道总长约530余公里,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五市一个地区的21个县(区、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省发展改革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安排,特邀请中央及省内多家媒体推出大运河河北段系列宣传报道,集中展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河北亮点,展示大运河文化保护成就,阐释保护建设意义,提高我省大运河知名度和认知度。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

这是流传在吴桥杂技艺人中一首著名的“锣歌”,其中提到的“条河”就是大运河。

吴桥杂技的兴盛、发展与运河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明清以来,由于运河漕运发达,带动了沿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吴桥的杂技艺人通过大运河这条流动的通道,走向了北京、天津、南京等地,造就了许多经典的市井休闲表演,并逐步登上世界舞台。如今,吴桥已经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

工作动态-01.jpg

吴桥大剧院推出的精彩杂技表演

近年来,吴桥县将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为增强杂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杂技兴县”战略,加快推进大运河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文旅项目建设、河道治理管护及生态环境修复等方式,不断擦亮杂技之乡的“金字招牌”,力求把吴桥县打造成大运河沧州段最具鲜明文化特色的节点城市。

工作动态-02.jpg

学生们正在练习基本功

在全国第一家杂技艺术专业学校——河北吴桥杂技学校展示厅里,数十个国内外杂技艺术节奖杯、奖牌熠熠生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桥杂技要做好人才培养,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河北吴桥杂技学校教务主任王洋介绍,学校既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又强调文化、艺术素质的全面培养,毕业生输送到全国各杂技团,比如中国杂技团、上海杂技团、北京杂技团等,并为欧洲、美洲、非洲等国家培养了600多名杂技留学生。

目前,吴桥县有各类杂技文化企业131家,杂技专业村15个,与杂技相关联的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遍布世界各地。

彩漆木制的小舞台,杂技艺人口唱曲、手敲锣,在幽默言语的引导下,小白鼠做出各种惟妙惟肖的表演;在“吹破天”剧场,鼻奏双唢呐、口鼻唢呐双重奏、倒吹杆子等节目,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工作动态-03.jpg

江湖文化城“彭家班”飞叉表演

江湖文化城是吴桥杂技大世界最具特色的中心景区,这里汇聚了昔日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上海大世界、南京夫子庙四大民俗表演集散地的风貌,再现了清末民国初期吴桥杂技艺人闯荡江湖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杂技艺人说着打把式卖艺的方言,把吴桥民间的奇招绝技展现得淋漓尽致。

吴桥杂技大世界是吴桥县重点打造的文旅产业项目,建有江湖文化城、魔术梦幻剧场、红牡丹剧场、杂技博物馆等十大景点,集娱乐、表演、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并以创建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多次进行提升改造,目前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

“今年五一假期,酒店的入住率达到100%,544间客房全部满员,那可真是一房难求!”吴桥云臻金陵杂技酒店副总经理孔祥江告诉记者,2018年酒店正式开业,今年五一假期是第一次达到“全满”,客房部、餐饮部等全员上阵,为来到吴桥的游客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为了让游客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多元体验,吴桥县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推动吴桥由“一日游”向“两日游”转变。

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运河人家美食街,打造特色旅游餐饮“打卡地”;建设投资20亿元、占地1500亩的杂技山水小镇,包含运河湾、运河院子两大区域,打造集生态观光农业、杂技业态涵育、旧村改造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为鲜活展示吴桥的民间杂技艺术,规划建设吴桥杂技非遗传习园,项目建成后将依托“非遗+旅游+研习”模式,实现旅游景点与实训基地的有效融合。

工作动态-04.jpg

吴桥县运河公园内的“吴桥码头”

同时,吴桥县持续推进大运河吴桥段重点区域以及河道的生态环境修复,全面做好“绿化、美化、香化、亮化、净化”文章,为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有力的生态保障。

2018年以来,吴桥县先后对全长12.5公里的堤顶路进行硬化改造,铺设为高标准骑行道路,安装景观灯350余盏,设置景观石、展示栏和标识牌300余处,打造沿线景观林带3269亩。今年,吴桥县在运河沿岸1公里范围内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植树9.3万亩,打造了运河东岸宽100米、长35公里的“绿色廊道”。如今,漫步、骑行在运河堤顶路,已成为吴桥居民休闲运动的新方式。

“下一步,吴桥县将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杂技大世界5A级景区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吴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秀梅表示,要把杂技文化、大运河文化元素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实现文化遗产大保护、基础设施大建设、对外形象大提升、环境面貌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