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
河北首次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将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将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河北首次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大运河东光段航拍图河北日报3月30日讯(记者崔丛丛、周洁)今天上午,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这是我省第一部关于大运河的专项法规,填补了大运河法治保护的立法空白, 【详情】
03.30 2022
《中国大运河(河北沧州段)遗产保护规划》
2010年3月3日,经河北省沧州市人民政府第四十二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大运河(河北沧州段)遗产保护规划》,标志着沧州市大运河遗产依法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大运河(河北沧州段)遗产保护规划》是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编制完成。规划分保护规划文本、保护规划图纸、保护 【详情】
03.03 2010
《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沧州市提出,要切实搞好顶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六大类19个专项任务。至2020年底,主城区段全部、城区以外具备条件的河道完成清淤疏浚。至2021年,文化遗产实现应保尽保,绿色生态廊道初步建成。至2022年,实现主干河道正常来水年份全线有水, 【详情】
10.20 2020
《中国大运河河北段遗产保护规划》
《中国大运河河北段遗产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并由河北省政府批准公布实施。省政府要求,大运河沿线各市、县(市、区)要将《中国大运河河北段遗产保护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在编制城镇等规划与之相关的规划中,要注意与本规划的衔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妥善解决土地利用调整、道 【详情】
08.24 2012

馆陶:河道复航产业兴 ——大运河今朝看变迁②

2021/06/10
来源:河北日报

工作动态-01.jpg

图为位于馆陶县城规划区中心北侧的永济河,是大运河馆陶段重要组成部分卫运河的干渠。通讯员张玉兴摄

陶山毓秀,卫水钟灵。2000多年前,馆陶县“依河而生,因河而兴”,成为中国置县最早的古县之一。而与馆陶休戚相关的这条河,便是目前大运河馆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卫运河。

6月6日,天朗气清。记者来到位于馆陶县城规划区中心北侧的卫运河干渠永济河。50米宽的河道,两岸柳色青青,3米深的河水在天空的映衬下一片湛蓝,几条小船点缀河面,穿梭往来。

馆陶县文旅局副局长张玉兴介绍,卫运河在馆陶县段全长40.5公里,自隋炀帝开通永济渠后,流经馆陶,当地的徐万仓村成为南粮北运的航运中转站,促进了沿河两岸经济的发展。1967年后,受上游水量影响,卫运河馆陶段季节性断流,1976年停止航运。

1958年,馆陶县引卫运河水向西流入馆陶,形成从南向北纵贯全县37.5公里长的卫运河干渠,2005年命名为永济河。2016年5月,永济河公主湖公园——羊洋花木小镇5公里段正式通航。这是馆陶建设美丽乡村以来开通的首条旅游水路,迈出恢复大运河馆陶段河道通航功能的第一步。

今年4月,馆陶县制定了《大运河文化旅游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一方面实施水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对县内大运河重要点段采取清淤清障、清理杂物、拆除迁移、修复加固等保护整治措施,进一步恢复河道功能;另一方面依托文化资源,在确保河势稳定、防洪安澜和不破坏历史河道的前提下,维持公主湖公园——羊洋花木小镇现状通航,积极推进馆陶县中心城区——徐万仓村通航工作,打造大运河核心区通航观光旅游整体线路。

从去年开始,馆陶县针对卫运河馆陶段最南端的徐万仓村开展了古运河项目规划工作。目前徐万仓湿地文化公园正在建设中,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古卫运河有望重绽昔日的光彩。

汉代发轫,福延千载。如今的大运河馆陶段桨声帆影虽已流逝,却为两岸积淀了肥沃富庶的土地资源。近年来,馆陶县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依托当地禀赋,深挖粮食资源,做足五谷杂粮文章,大力发展粮画产业,规划建设了独具特色的粮画小镇,为该县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当日下午,记者来到馆陶县城以西3公里的粮画小镇寿东村。漫步街头,无论是整齐洁净的青砖小巷,还是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处处点缀着富有艺术感的粮画作品,浓郁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同时,咖啡屋、微电影院、彭艾汤泉等现代元素穿插其中,富有时尚气息……难以想象,2014年以前,这个村庄曾是冀南地区典型的省级贫困村。

“2014年3月,馆陶县委、县政府积极引进海增粮艺等粮画企业,开始建设以粮画产业为主导,集加工制作、交流展示、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粮食画制作基地——粮画小镇。”粮画小镇党委书记刘亚强说,粮画是以五谷杂粮和各类植物种子为原料,通过粘、贴、拼、雕等十几道特殊工艺,制作成山水、人物、花鸟、卡通、抽象等图画,是独具乡村风情的艺术品。馆陶县拥有44.9万亩耕地,粮食种类丰富、产量较大,发展粮画产业优势明显。

明确定位,馆陶县首先对寿东村村容村貌、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完善,硬化了道路、改造了电网、修建了排水明渠,还把垃圾坑改造成竹池运动场,垃圾沟也摇身变成了艾香谷。现在,许多村民一到农闲,就会到运动场跳舞、到艾香谷散步,村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历经沧桑的百年老屋、百年老井,古老的石碾、石磨……在粮画小镇,随处可见充满年代感的旧物件。“村里的残垣断壁和老房子都是文化记忆,老磨盘、碾子都是独特的乡村景观,充满地域特色与浓浓乡愁。”刘亚强说,创建粮画小镇过程中,既保留了乡村建筑原貌和村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又与时俱进,增加了与乡村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元素,达到乡土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依托产业振兴,粮食变“金矿”。2015年,粮画小镇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6年,寿东村以人均收入2.45万元、集体收入过百万元脱贫出列;2019年12月,粮画小镇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粮画产业不仅吸引了许多本地年轻人返乡创业,也吸引了来自山东、湖北、内蒙古等省外粮画创业者以及北京宋庄画家来此扎根。

在粮画小镇生活了近6年的凤海梁艺工作室创始人李凤海,刚刚完成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粮画作品之一的《井冈山会师》。他是山东济南人,自从2015年慕名来到粮画小镇后,就被这里的艺术气息深深感染,毅然放弃了以前的平面设计工作,正式入驻粮画小镇。

通过潜心研究,李凤海近年来成功创作出米绘、漆艺粮画等创新型粮画作品,如今在馆陶县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和画廊。

让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造血工程”,近些年,馆陶县积极挖掘各个乡村产业特色,打造了以黄瓜产业为主导的“黄瓜小镇”、以轴承产业为主导的“轴承小镇”、以织女文化为主题的“爱情小镇”、以养羊和苗木为主导产业的“羊洋花木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这些特色小镇如同一颗颗明珠,让古老的大运河展现出新的风采。(河北日报记者解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