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窑村官窑遗址
来源: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地点:邢台临西县
年代:明代
在邢台临西县东北部,有一村庄因陈家官窑而得名陈窑村。陈窑村东临卫运河,依所处的地理优势和特有的“莲花土”,是明清两代陈家官窑的所在地。明嘉靖年间,陈氏始祖陈清与李姓人家分别在此立窑,建窑数座。因这一带是莲花土,烧出的砖不蚀不碱,敲起来有悦耳的铜音。所以,每年向京城进贡御砖,修建宫殿。由于卫运河漕运方便,卫运河沿岸临清一带窑业很受皇室器重,立为官窑。陈、李两姓以烧窑为业,后人增丁繁,形成村庄,由于陈姓居多,取村名陈家窑,简称陈窑。经省文物局组织勘探人员在陈窑村发现明清时期旧窑址20余座,陈窑村烧造贡砖的事实得到有力佐证。
明中叶以后,临西所产的砖成为建筑皇宫的主要用材,称为贡砖。“贡砖砖窑设在咱们这里是有原因的,有区域性地理优势。”陈建磊介绍,临西傍临运河,运输方便,砖成可就漕搭解运往京师。临西的土质也很特别,由于黄河的多次冲击,临西很多地方的土往下挖一米多深后,就会发现红、白、黄相间的“莲花土”。这种“莲花土”无杂质,沙黏适宜,烧成的砖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
如今,临西的贡砖烧制技艺被列为市级非文化物质遗产,传承人陈建磊让贡砖“复活”,并在国内多处古建维修中投入使用。“现在北京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及各王府营建中所用的临西贡砖比比皆是。”陈建磊介绍,一些皇家陵园建筑中所用的“寿工砖”,也由临西烧造。此外,南京中华门城墙、玄武桥、曲阜孔庙、德州减水坝、张秋镇荆门、阿城、七级闸坝等处也相继发现临西贡砖,这些砖至今不碱不蚀,敲击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