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
运河考古
1
武术之乡
0
杂技世界
0
冀运美食

大运河油坊码头和朱唐口险工

2021/05/23
来源: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地点:邢台市清河县

年代:明代

据史料记载,明弘治年间始在清河县境内设立码头,码头就设在清河通往山东省夏津、高唐(原均是清河郡属县)的交通要道处——油坊镇。

明永乐时,王充德在村南开设油坊榨油为生,再后李姓迁此定居,发展成村,油坊遂成村名。明朝中期后,随着卫运河航运的发展,油坊因其位置处于水陆要道,商贾云集而称为油坊集。清朝中期油坊集改称油坊镇,成为清河商埠重镇。管河县丞、管河营汛住油坊负责运河相关的事务。

油坊村年逾七旬的王姓老者回忆,据家中老人的口耳相传,在明代至民国初年,清河油坊镇码头,舟来船往,商贾云集。白天桅帆不绝,夜间渔火闪烁,运输十分繁忙,密密麻麻的帆船把煤炭、食盐、粮食、百货日杂等货物运到这里,然后再运往其它地方。油坊码头是大运河上较有名气的水陆码头,物资集散交流中心,是河北清河、威县、南宫、故城以及山东高唐、夏津、武城等地的商品集散地,被人们誉为“清河县的小上海”。

位于邢台市清河县的油坊码头,虽未列入大运河遗产地,但是为2013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它是明末以后因运河而兴的集镇水运码头,是中国大运河北段仅存的砖砌码头,具有使用时间长、功能完备(码头设置按运输的对象区分,互不影响)等特点。现存大运河油坊码头位于清河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卫运河畔,为明清至民国时期大运河漕运重要码头,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码头6个且保存完好,是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之一,主要有客运码头、百货码头、运粮码头、运盐码头、运煤炭码头等,南北总长933.8米,高10.2米,材质以青砖为主,辅以干砌石、浆砌石以及少量砖砌建筑。

历经数百年,油坊码头基本完好,但是因废弃时间较长,被河道内淤土掩埋,某些部位残损。遗产主体个别部位有裂缝及酥碱现象。为保护和展示这一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维修方案, 2014年8月,油坊码头维修保护展示工程开工。此次主要修缮内容为码头以及险工本体修缮保护、防护及环境治理。经过修缮,原有的码头和险工逐步被还原出来。下一阶段,将处理好保护展示与河道功能的关系,在保护遗产价值、体现历史风貌的前提下,结合本段运河输水、行洪等功用,做出全面展示方案。

在以往地方文献中,也不乏清河与运河的记载。历史上,清河既是一个有名的码头,商贸繁荣,同时,又由于紧靠运河,亦受河堤决口带来的水患苦恼。根据民国《清河县志》、《清河水利志》等历史资料统计:在清河最繁荣的隋唐时期,清河发生水灾15次;两宋时期,运河决堤6次,每一次都可谓灭顶之灾,连清河郡城池也被水淹没;随后的元、明、清至1963年,河道决口40多次。为了降低水患灾害,河岸两旁建起了很多险工。险工工艺,指在经常受水流冲击,容易贴溜出险的堤段常见的工程设施。有史书记载,清光绪年间运河清河段河堤险处很多,当时计入的险工有十处,总长三百多丈。而在诸多的险工设施中,朱唐口险工则是颇具代表性的一处。朱唐口险工位于朱唐口村村北,自清末建成后到20世纪90年代,曾经历次修缮。险工长961米,材质分别为抛石坝、干砌石及浆砌石坝、井柱网格坝、青砖砌三合土坝,它代表了不同时期险工的不同做法,从侧面反映了对大运河堤防治理在科学技术上的不断改进。目前,朱唐口险工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陈窑村官窑遗址
下一篇:临清古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