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故事
GENERAL SITUATION OF CANAL
永济渠的名称演变
《隋书·炀帝本纪上·卷三》载,大业四年(608年),“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炀帝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天津,接着,溯永定河而上,直达涿郡,这便是永济渠。永济渠可分为两段:南段自 【详情】
05.15 2021
明清河北沿运地区漕运
沧州是北方运河名城,唐代时已是州郡治所和横海军节度使的驻地,明清时因运河漕运而更加兴盛。如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早发沧州》中“尘生晓市人烟集,云拥春城水气浮”,此时诗人刚刚收拾起“一灯残梦”,早市上已经尘土飞扬、人烟麇集,可见市廛贸易之繁荣;明人万士和《沧州道中》:“一片平原万井烟,缘城曲曲走长川。居民 【详情】
05.01 2021
“匠心华韵 运河传承”流动的文化——大运河非遗大展暨第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在沧州举办
2020年9月2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业务指导,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沧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京津冀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承办的“匠心华韵 运河传承”流动的文化——大运河非遗大展暨第六届京津冀非遗联 【详情】
09.24 2020
大运河沿线八省市与北京网信办联合开展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协调会
2018年1月17日,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社科联发起倡议,联合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市社科联和北京市网信办,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协调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指示、批示精神,研究建立“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协同推进 【详情】
01.17 2018

永济渠的名称演变

2021/05/15
来源:本站

《隋书·炀帝本纪上·卷三》载,大业四年(608年),“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炀帝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天津,接着,溯永定河而上,直达涿郡,这便是永济渠。

永济渠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河南省的新乡、汲县、滑县、内黄,河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山东省的武城、德州,再经河北省的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市的武清、河北省的安次,到达位于今北京市境的涿郡。

永济渠是“黄河北流”的产物。杨遵义《隋唐宋永济渠故道流经今临西县哪些地方》一文中称,历史上,黄河屡在华北平原上肆无忌惮、摇头摆尾地北流,最终造就了永济渠,也促成了今天的海河水系。黄河北流是永济渠的成因,永济渠又是黄河北流的主要通道,黄河是永济渠的主要塑造者。

沁河是永济渠的源头。黄河一级支流沁河,春秋时为“少水”,西汉始称为“沁水”,也称“洎水”,近代称沁河。

开永济渠引沁水东北流会清水,清水即淇水。东汉建安中,曹操向北征伐驻今河北临漳一带的袁尚,于淇口作堰,截水量充足的淇水,不入黄河,兴建白沟水渠,流向东北,以通粮道。此后淇水成为卫河支流。诗经里的一首诗《氓》中,一共3次写到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将一条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考·隋唐永济渠》一文中表述:永济渠自“卫县以东,北至独流口约五百公里(就直线言)之流程,实亦与郦注之淇水、清河(淇水下游名清河)流程略相一致……具见永济渠之工程实多循汉魏北朝之旧河道也。”

沁河与黄河交汇后成为卫河,现在的卫河古为白沟。史料记载,白沟是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军事目的开挖的古运河,始于建安九年(204年),距今1800多年。白沟本是黄河古道,原名宿胥渎。舒乙《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 一半在地下》一文中记述,白沟的前身是战国时黄河北岸的运河,先筑古阳堤,将太行山各路的水截住,不入黄河,汇于嘉义境内,沿堤东流,经卫辉市流至浚县的新镇,和山西来的淇水汇合,流入黄河。据临西水利专家徐登阶先生考证,白沟当在今临西西部一带南北纵贯。曹魏修治后白沟水量增加,连同与它接连的清河,成为河北水运干线。永济渠以曹魏旧渠为基础,将渠道拓展成为大渠,白沟构成隋炀帝北征高丽修凿的永济渠的前身。

黄河北泛,在馆陶分出屯氏河。《汉书》载:“馆陶,河水别出为屯氏河,过郡四,行千五百里。”《馆陶县志》载:“汉元帝永光五年,黄河又决高唐,分出鸣渎河。不久,在馆陶又分出屯氏别河。”《水经注》载:“屯氏故渎水之又东北,屯氏别河出焉;屯氏别河故渎又东北,径信成县,张甲出焉。”《汉书·沟洫志》述及其流经路线时有“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的记载。郝金龙主编《故城探源》(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中记述:“屯氏河与东行的黄河主流以同等的流量向北分流,因为屯氏河是自然决堤,决堤后行,流入沿线的低洼地带,田地人口并不稠密,所以《汉书·沟洫志》接着说:“此开通后,馆陶东北四五郡虽时小被水害,而兖州以南六郡无水忧。”屯氏河与大河(黄河)分水并流70年,至汉永光五年(前39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汉书·沟洫志》)隋炀帝时开永济渠,一部分就是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的。戴敬仁《隋代永济渠寻踪》中认为,(地处山东和河北交界处的)永济渠源于汉代黄河北流形成的屯氏河和屯氏别河。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黄河决于馆陶北流分出屯氏河,汉永光五年(前39年)在馆陶再北流分出屯氏别河。

永济渠自隋代开凿后,历代屡有修浚,水流的走向也屡有变化。《隋唐宋永济渠故道流经今临西县哪些地方》一文中记述: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九月,魏州刺史卢浑开永济渠,使永济渠的运道更加畅通。宋代,是永济渠水患的多发期,黄河曾多次决口,顺永济渠北流。崇宁元年(1102年),下诏开临清坝子口,增修御河西堤(即今鲧堤),开置斗门,决大名、恩、冀、沧州及永静军积水入御河。崇宁二年(1103年),又修御河西堤。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二月,东京留守杜充为御金兵,决黄河南流入淮。从此,黄河北流之局基本结束。永济渠失去了上游来水的补充,以至于(金)“宣宗迁汴,故道湮废”。

《坤舆万国全图》上面的“黄河北支”已不是隋唐运河永济渠,而是元世祖下诏开凿人工河道或疏浚包括永济渠、勾践河(黄沟)在内的历代运河河道及自然河道形成的从北京到山东的京杭大运河。

在世界运河史上,中国古运河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永济渠更是在运河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地面运输和交通条件简陋的时代,运河的开凿一般是围绕着漕运、交通、灌溉展开的。永济渠的开凿,使沿河两岸水运发达,货畅其流,从而促进了沿线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

——《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 张秉政 出版方:时代华文书局